公安部网安局近日通报,2人因虚假摆拍“女子悬赏20万寻救命恩人”被依法行拘,另有4名摆拍参与者被依法除以罚款。
从通报看,在该案件中,造谣者不再使用“卖惨”等“流量密码”造谣,而是围绕“知恩图报”这一“正能量”主题造假;造假的方式也与此前常见的单条视频讲述单一事件不同,而是像演连续剧一样,从今年8月下旬起陆续发布了10多条长度视频,编造“寻找救命恩人”的全过程。
这一事件不仅暴露出部分自媒体为追逐流量不择手段,更有几个细节不容错过。
首先,该事件的本质是打着传播“正能量”的旗号进行流量欺诈。与那些以“卖惨”“审丑”或制造矛盾的造假行为相比,标榜“正能量”的假消息隐蔽性更强。
正能量的视频之所以能引发共鸣,是因为它们契合了社会对善良、正义等基本价值的认同。网络信息复杂多样,温暖人心的正能量故事却具备独特的吸引力,所以比较容易“脱颖而出”,得到关注。
本来,公众主动传播正能量是值得肯定的网络生态。可从“悬赏寻人”事件可以发现,有造假者正把宝贵的社会共识异化为吸粉引流的工具,而且通过持续摆拍,进一步骗取他人的信任。从发布第一条视频以来,造假者不仅不标注“剧情演绎”,反而通过假称拍摄时间、地点来营造真实感,还模糊处理人物姓名等细节以强化悬念,一步步诱导公众投入情感与关注。
这种造假行为严重扰乱了正能量的传播生态。如果真实的善举与摆拍的骗局难以区分,那么公众的善意可能在一次次反转中变得麻木,最终导致“狼来了”效应——在面对真正的正能量信息或求助信息时,人们可能因为担心受骗而选择漠视。
正因为此,面对利用“正能量”博取眼球的造假者,不仅要依法严惩,相关平台也要拿出“家规”,杀鸡儆猴。一方面,对已经出现的假视频,以及根据假视频进行的“二创”内容加强管理,该下线的下线,该封号的封号。另一方面,要建立“黑名单”制度,对热衷造假以及基于造假内容“蹭热点”的账号说“不”,从信息发布源头杜绝造假者和假信息。
更进一步,平台要及时补上算法中的漏洞。从现有各平台推荐的内容看,那些能够引发强烈情绪反应的内容往往更容易获得推荐。这一机制无形中鼓励了各种煽情行为。近年来,随着监管部门的介入,不少平台加大了针对“负能量”内容的审核,却疏忽了部分造假者利用“正能量”造假引流的现象。所以,面对“正能量”被造假者利用的现象,平台的算法要与时俱进,让不论何种主题的造假内容都无法传播。
此外,本次事件还暴露出“起号”这一网络社交平台特有现象可能产生负面影响。
“起号”指在社交、短视频或电商平台上,将一个新账号从注册到具备稳定流量与粉丝基础的启动过程,目的是快速积累粉丝,继而为商业变现打下基础。从“悬赏20万寻救命恩人”的通报看,本次造假者的目的不是利用阅读量获利,而是希望尽快完成“起号”,继而带货牟利。
可见,对造假者而言,“起号”的后续变现方式更加多样,牟利空间更大,由此吸引的不择手段者、铤而走险者也更多。正因为此,各方面要尤其关注“起号”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。
照理说,“起号”作为社交平台账号积累初始流量的关键环节,本应是优质内容突围的起点,如今却出现不少造假行为。这意味着部分社交平台的“唯流量论”出现了新变化,平台必须强化审核管理以守护生态底线,严打“造假-涨粉-收割”的“起号”闭环。
对公众而言,“20万寻救命恩人”事件也是一个重要提醒:面对网络上过度煽情的内容需保持必要审视。在情感被触动的同时,不妨多一份理性思考,查看信息源是否可靠,内容是否存在逻辑漏洞。比如在本次涉及的假视频中,就出现了“以身相许”等明显不符合正确价值观的离奇细节。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,同样有利于抵制网络谣言。
总之,网络空间不是虚构的剧场,而是现实社会的延伸。在一个信息传播日益便捷的时代,如何维护网络空间的真实性、如何保护公众的善意不被滥用,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课题。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,造假者必然会付出代价,欺骗行为也会受到惩处。与此同时,也需要平台和公众共同努力,让真实的善举在网络空间传播。
恒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