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色灰蒙,苍茫无际的草原上,风轻轻吹拂,远处草丛中点缀着悠闲的牛羊,宛如一幅静谧的牧歌画卷。辽阔的草原上,成群的牛马在绿茵中奔跑,牧民们嘴里吹着悠扬的口哨,挥动手中的长鞭,驱赶着羊群向着那片肥沃的水草地缓缓前行。望着这幅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风光,时任副师长的翟文清心情也随着这片宁静的草原变得轻松愉快起来。
吉普车队沿着草原小路,稳稳地向北驶去。发动机发出的轰鸣声在广袤的草原上回响,吸引了不少牧民好奇的目光,他们停下手中的活儿,注视着这支不速之客的车队。车队沿着预定的路线前行时,突然眼前出现了一群马匹。骏马们像脱缰的野马般奔跑,奔腾在道路上,丝毫不畏惧车队的接近。司机们见状急忙紧握方向盘,试图绕行,但被这些自由奔跑的马群挡得无路可退,只能无奈地将车辆停靠到路边。
展开剩余82%“怎么把马赶到路上来了,这可真麻烦!”司机们一边抱怨着,一边在马群后方四处寻找赶马人的身影。没过多久,一个衣衫破烂的流浪汉摇摇晃晃地进入了车队的视线。正当大家准备上前质问时,队伍中的一名领导却面色骤变,情绪异常激动,连退了两步,随即高声呼喊:“小于!是你吗,小于?”说着便飞奔向那人。身后的司机和干部们面面相觑,场面一时陷入尴尬和不知所措。
这位名叫于水林的男子,来自内蒙古赤峰,是解放战争时期加入革命队伍的老兵。自幼牧马放羊的他,平时寡言少语,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,这个外表沉默的汉子胸怀炙热的赤子之心。那个年代的中国青年,大多热血澎湃,敢打敢拼,愿意为理想付出一切。于水林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,坚定地投身于解放事业。
随着战火燃遍南北,于水林跟随部队辗转各地,经历了生死考验,锤炼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。全国解放后,他本想卸下戎装,安定下来,过上平凡的生活。未曾想朝鲜半岛烽烟再起,美帝国主义的野心昭然若揭。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,他毅然再次踏上冰天雪地的战场。这一次,他们面对的是世界最强大的工业化国家及其装备精良的军队。
当时,于水林所在的是志愿军第40军352团3营,教导员正是翟文清。3营正执行敌后穿插任务,需悄无声息地绕过正面敌人侧翼,发动突然袭击,从而减轻主力部队的压力。能够承担这种任务的,都是部队中的尖兵。深入敌后,形势瞬息万变,要求指战员和战士不仅能打硬仗,更得敢拼敢死。
3营悄悄前进时,突遇剧烈地面震动,立即引起警觉。教导员翟文清迅速派遣侦察员前探。很快,情报传来:前方关卡集结了上百辆汽车,甚至还有几辆坦克。听闻此情,翟文清眉头紧锁,心头沉甸甸。3营计划穿插夺取关卡,以打通敌后通道,但敌军防御突然加强,面对重装坦克,几百人的轻步兵显得力不从心。
犹豫片刻后,翟文清迅速决策,安排两个连队占据道路两侧的高地设伏,留下一个连队作为机动兵力,伺机发起致命一击。美军车队缓缓驶来,坦克开路使得正面进攻难以实施。翟文清选择待敌人进入伏击圈中心时发起突袭。第一轮攻击以手榴弹投掷为主,密集的爆炸打乱了敌军阵型,汽车爆炸阻断道路,坦克行动受阻。
然而,厚重的钢板让手榴弹对坦克无效。正当翟文清为难时,于水林挺身而出,手中紧握仅剩的两枚反坦克手雷,眼神坚定如铁。教导员毫不犹豫地点头同意。于水林如同猎豹般敏捷,从侧面扑向坦克。枪林弹雨中,他的右臂被打得满是弹孔,但依旧咬牙前进。手雷爆炸后,一辆坦克轰然报废。
未及喘息,于水林再次冲向第二辆坦克,将其摧毁。美军步兵愤怒围攻他,人数众多,但他口袋中还有一枚手榴弹,近距离爆炸令敌军八人狼狈倒地。自己也身负重伤。战斗结束后,战友们费尽心力将倒在土堆中的他救出,确认还有气息,紧急送往战地医院。
然而,就在送医途中,于水林仿佛人间蒸发般消失无踪。翟文清亲自拿着一等功臣奖章来到医院准备颁发,却发现病床空空如也,哪里还有人影?急忙询问医院,大家也一头雾水,无法解释这名重伤员竟能神秘消失。多年以后,翟文清偶然巡查内蒙古赤峰,竟与老友于水林重逢。
此时的翟文清身着军装,意气风发;而于水林却衣衫褴褛,胡须凌乱,右袖空荡荡,身上散发着浓烈的马粪味,活像个流浪汉。老友相见,情绪激动,促膝长谈中翟文清才知真相。原来于水林当年悄然离开医院,默默返回家乡,生产队长看他是残疾军人,体恤他,安排了养马的工作。
翟文清不禁疑惑:“我当时已经帮你安排好转文职,待遇优厚,为什么不留下?”于水林淡淡回应:“军队需要冲锋陷阵的战士,不是坐办公室的闲人。我手废了,腿也不灵便,留在部队反而丢脸。”翟文清听罢深受感动,决定尽力照顾于水林的生活。多年后,在首长的关怀和帮助下,于水林生活状况大为好转,甚至成家立业,享受着妻儿绕膝的温馨幸福生活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